心理百科

女性成长的自洽之路:很少人能顺利度过这四个阶段

发布者:  时间:  浏览:2022-08-23 17:50:09


 

作者:闫琳

   拿破仑曾说“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

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又说“如果没有女人,世界上所有的钱就毫无意义”。商场里,时尚缤纷的地方几乎总在女装部;婚礼上,新娘常是全场的焦点。

 

女性,作为这个世界的“半边天”,在各个领域展示着她的重要性,然而这个世界也带给女性太多的难题。从出生到成长为一个独立、  自信的女性,要翻越重重困难,才能逐步蜕变为成熟的女人。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为隐喻,讲述了男性心理发展过程,男性要经历因恋母而担心遭到父亲惩罚,最终选择认同父亲的过程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

对于女性,她的心理发展过程相较男性更为曲折,具体体现在她和母亲的关系上,男性一直是恋母的,但女性要先从恋母到恋父,再返回认同母亲,要经历对母亲的爱,恨(嫉妒),再到认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成年后女性可能在情绪调节、亲密关系、人际关系、性别认同等方面发生问题。

我们来看看女性成长历程的那些重要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可能引发的问题:

 

恋母——母女共生

婴儿刚出生,无法区分自己和母亲,没有“我”和“你”的概念,妈妈满足婴儿的生理、情感的需要,婴儿也幻想自己可以给予妈妈身体和情感的需要。

女儿渐渐长大,如果母女一直非常纠缠紧密,而刚好夫妻关系不好,妈妈有可能把全部身心都倾注的女儿身上,把女儿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情感也借助女儿来满足,女儿成了妈妈的“情绪配偶”。

停留在母女共生阶段的女性,将来恋爱、结婚可能会比较困难,她可能是妈妈的好闺蜜、妈妈生命的意义,更严重的,女儿可能会发展出一些身心疾病来应对母女的病态共生,例如严重的厌食症,用拒绝进食象征性的拒绝外界的“侵入”,建立母女间的边界。

 

 

孤独阶段

女孩渐渐长大,会发现自己和男孩的不同,似乎家人会拿自己是女孩子说事儿,如“看看你哪有个女孩样儿”、“你是女孩,不需要那么优秀”、“你怎么就不能让着弟弟呢?”、“女孩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女人就是比不上男人”。

在这样的观念中,一些女孩开始自卑、自我设限,变成“扶弟魔”,有的过度操心娘家事,把希望寄托在家族中的男性身上,指望他们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是一种补偿、羡慕。

例如,本来学习很好的女孩子中途辍学,赚钱供养弟弟读书;女孩认为理科比不过男生,主动选择学文科,而实际上她理科成绩一直很好。

 

 

一部分觉醒的女孩,开始怨恨母亲不把自己生成男孩,有的甚至会鄙视母亲。这时她心理上会渐渐远离母亲,转而去模仿、认同父亲,获求父亲的爱。

性欲化阶段

这一阶段中,女孩子开始欲求、认同父亲,同时还要认同母亲。

一些女孩子开始渴望获得父亲的爱,这种爱中有一定的性欲成分,她幻想可以嫁给爸爸,嫉妒讨厌妈妈。电影《洛丽塔》中就讲述了一个14岁的女孩困惑于乱伦冲突中,最终摆脱了对继父的迷恋和纠缠,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另一些女孩子开始认同父亲的男性气质,她们变成了爬树、踢足球的“假小子”,长大后成为自己工作领域中颇具开拓精神的巾帼英雄。

还有些女孩子,由于爸爸的挑剔、否定,因爱生恨,和爸爸对着干,矫情好斗,“敌视”男性,其实内在也都是在渴望认同父亲。

极少数高冷的美人,她们心中一直认为爸爸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对爸爸的理想化,使得其始终无法找到可以代替爸爸的男人,终身不嫁,固着在了“恋父”情结中,当然这点几乎连她自己都觉察不到。

女孩虽然把兴趣转向父亲,但她的女性身份决定了她常常需要模仿、认同自己的同性,来建立身份认同——回答“我希望成为怎样的女人”

妈妈是女孩成长中的重要认同对象,如果妈妈自身有稳定、良好自我认同感,能传递示范作为女性的魅力和自信,女儿就可以模仿,内化妈妈的特点;

如果妈妈本身的女性身份认同也有些问题,如时常不分场合的表现女性的性诱惑或能够获得男人的青睐是女性最重要的自尊来源,那女儿可能内化一个“狐狸精”的形象。但可别小瞧这“狐狸精”,那股子媚,有时还真学不来,一不小心就东施效颦了。

 

 

 

去性化阶段

女孩从出生开始,要先渐渐和深爱的母亲分离,挣扎于对父亲的爱恋和对母亲的内疚与嫉妒间,同时还要不断内化父母双方的特点,努力寻找自己的样子。

经历并突围了这重重考验后,女孩子渐渐变得不再傻白甜,不再和家人纠缠,开始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不会赤裸裸的表达欲望,也不会过度压抑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她们不再因为没有男性的优势而感到无力、缺憾,能够接纳和男性的不同,更加接纳自己的女性身体器官,为自己独特的优势而自信满满。

 

 

每位女性都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花,她在得失中成长,在自信中绽放,不为最美最艳,但求适切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