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美园

被爱,是不需要你去证明的

发布者:  时间:  浏览:2022-12-05 16:28:51

被爱,是不需要你去证明的

             作者:南小希
TA一定是爱我的
在生活中,有个现象很常见: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被好好对待,但是,又觉得别人这样对待自己是可以理解的。
就像一个恋爱中的女生,很困扰自己的感情问题:自己的异地男友经常失联、不回信息。但她又说,一定是自己太焦虑黏人,才让他逃避。
不仅在两性关系中是这样。
在咨询室,一位来访者每次谈到自己悲伤的童年都会黯然流泪。她觉得父母严重忽略自己,却又会为他们辩护:
“那个年代的父母条件太艰苦了,哪有那么多心思放在孩子身上。”
在婚姻中也一样。在一些家庭中,经常不着家的丈夫让妻子又委屈又无助。但是,很多妻子也会这样告诉自己:
“他已错很不错了,毕竟他一直都在赚钱养家。”
这听起来很矛盾。但仔细一想,他们似乎都在努力相信自己是被爱着的,之所以在关系中受苦,要么是他人无奈,要么是自己不好。
也许,对很多人而言,“被爱”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有人甚至会为此理想化一段很平常的关系,让自己失去现实感。
一个朋友一直怀念初恋男友。她一直说,这么多年走过来,交的男友一个比一个差,只有初恋是她心中的白月光。
然而,很多年后,初恋情人重新联系上自己,称他欠了一屁股债,几次三番明示暗示,要向她借钱。
见她无反应,便变本加厉地编造事由卖惨,最终,她只能心痛地以拉黑收场。她心痛的是,为什么他要破坏自己珍视的回忆。
当理想化的滤镜破碎后,她再回想过去,才发现他人品堪忧,也找不到任何细节可以证明自己被深爱过。 
他或许曾对她好过,但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好。但对她而言,她需要放大温暖的细节,以确认爱的存在。
很多人也是如此。好像只有被另一个人爱过,自己才会有价值。如果无法从别人的眼睛里看见自己,就好像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印记一样。
所以,为了相信别人是爱自己的,他们可以忽略自身的伤痕和痛苦,甚至为了迎合他人,无限制地拉伸自己,不惜将自己拉到崩断。
这或许是因为,要接受这样的事实是困难的:你的痛苦和委屈是真实的。不是TA有苦衷,不是你不够好,只是因为TA真的不够爱你。

 

 

 

 

 

 

也许TA真的不够爱你
TA真的不够爱你,那不是你的错觉。
TA不够爱你,因为很多人本来就缺少爱的能力。
有一位前来做心理咨询的母亲,无法处理好与女儿“相爱相杀”的关系。
女儿常因为一点小事找她茬,用激烈的语言去攻击她。这时候,母亲就会气到崩溃。
但深究背后的原因,是女儿在渴求母亲的抚慰、理解和镜映。但母亲只会讲道理、数落责备她,看不见她的需要,更承接不了她的情绪。
也许在女儿的内心,她认为只要叫得再声嘶力竭一点,就一定能将母亲的爱和关注激发出来。
她需要用一种激烈的方式让母亲看见自己,让她感知到自己的情绪,感受自己的无助,满足自己的需要。
但事实是,无论她再怎么努力,母亲也无法听见和看见她,反而躲到自己的情绪里不出来,无暇顾及女儿。
TA不够爱你,还因为很多爱本来就是好坏参半、带有瑕疵的。
一个体贴的伴侣,可能会经常因为焦虑而数落另一半;一个全身心为孩子付出的母亲,可能会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那正是因为,每个人有各自的人生命题,所以能给予他人的爱也是不完美、有缺憾的。
在婴儿的眼里,“好乳房”代表着好妈妈,而“坏乳房”是由坏妈妈带来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客体。
很多人就像婴儿一样,在缺乏安全感、认知处于分裂状态时,会想尽办法把“坏妈妈”赶走,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但婴儿对于“坏乳房”,是有原始性的恨与攻击的。而能表达恨,是整我整合的必经之路。
但对于恨的压抑,会创造出无条件顺从、认为父母完美的孩子,其实内心是在表达:我已经不指望父母能够理解我了。


也会造就内心无法表达愤怒不满的伴侣,把所有的攻击性都指向了自己。
这也等于切断了对外界的需要,把所有孤独都留给了自己,让自己陷在了无助和黑暗中。
TA不爱你,更是因为没有人是“人见人爱”的。而坚持让他人爱自己,往往是出于自恋的需要。
这让人想到,有一个男生在相亲时遇到一见钟情的女生。但接触几次后,对方便日渐冷淡。
可是,男生却锲而不舍的邀约和联系,忽略了自己正在走一条单行道。
当被问及为什么不肯放弃,他这样告诉别人:

也许是她慢热,只要我不放弃,她一定能接受我。

也许她以前的恋情让她受伤很深,她需要时间走出来。

也许她的原生家庭给她造成了不良影响,让她无法敞开自己。

他唯独放弃思考的原因是:女生可能就是简单的不喜欢他,对他不感兴趣。
而自恋特质越明显的人,越容易阻断自身对外界的觉察和现实感,停留在被爱的想象中。
究其背后,往往是很深的内在信念:如果没人爱我,我就毫无价值,所以,你不可以不爱我。

而我是全能的,只要我努力,我一定能让你爱我。

 

 

无论有没有人爱你,你都是好的
但也有人能够很清晰地辨别自己的“被爱”和“不被爱”。
所以,当感受到被不合理对待时,他们会果断地维护自己的边界。
最近看了一个电视剧,叫做《我们这十年》。其中,舞蹈演员林蓓蓓面对自己的舞蹈事业,觉得付出和所得严重不对等,所以三心二意,无法全情投入。当她面对富二代男友的求婚时,便做好了辞职当全职太太的打算。
但是,一次在KTV,她被男友要求在众人面前跳舞、娱乐他人。
她感受到自尊受到践踏,也清楚地感受到男友并非真的爱自己。于是果断提出分手,坚定回到了舞蹈事业中。
初一看,很多人会觉得她是一个追求浮华生活的娇娇女,但深入看她与父母的相处模式,父母在关键问题上的涵容和促进,便会知道,为什么她有如此清晰的边界和高自尊水平,在关键抉择时能够“人间清醒”。
养育者给予支持性、健康情感边界的爱,能够促成孩子的分离个体化。这样,他们既能与外界建立关系,而不会被失去个性化的恐惧所淹没。
所以,在关系中,他们能够区分自身的问题与他人的问题,也因此,他们既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也不怕展现自己的攻击性。
而那些没有经历过分化的孩子,成年后却更容易寄生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成为努力证明爱的人。
努力证明爱的人,往往是缺爱的。就像那个美化初恋的女生,是在关系中不断受伤的人。
像很多陷在负面关系中的人一样, 他们会感受到关系总体是有害的。这可能源于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方式带着自身未觉察的模式。
没被爱照亮的生命,是羞愧的、黑暗的。也因为这样,才更容易咀嚼甜美的残梦,以抵御这种糟糕的感受。
但是,幻想中的爱是不能带给人真正的成长的。拼命忽视自己去维持的爱,更会让自己的自体破碎,失去掌控人生的能力。
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爱的存在只有一种证明——关系的深度、双方各自的生命和力量,我们藉此才可以辨别出是否爱着。
真正的爱,可以增长彼此的力量,让人形成内聚的自体感。也只有和人发生真实的连接,获得与从前不一样的客体关系体验,才是人格成熟的关键。 
这意味着,首先需要进入一段让自己感受好的关系。
正如同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互动一样。在咨询中,无论过往的模式如何显现,熟悉的被抛弃感如何浮起,最后总会得到证实,这段关系是安全的。
只有被好好对待过的生命,才能够让人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好的,不会因为外在的批评、否定等负面评价而自我否定。更会建立一种坚定的信念:
即便我再也遇不到任何人来爱我,也不能证明我就是不好的。
他们开始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了很稳定的内在坐标,在内心建造了一座不会倒塌的灯塔。
你不必证明自己被爱着,你只要快乐舒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