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2个对策,3个法宝,6个方法,教你战胜拖延
原创 和风姑娘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困境:领导安排的任务就是不想做,和朋友去玩,拖到下周。明日复明日,领导开口催,才开始动弹。
作业论文没写完,就是不想动笔,一直拖到deadline的前一天晚上,熬夜赶论文。
年初决定制定计划,半年过去,朋友成功减肥30斤,你红着眼要重新开始,殊不知,一年浑浑噩噩过去了。
我曾是重度拖延症患者,以上都是发生在我身上的问题,也曾因为这些焦头烂额,可是想打败拖延又不知从何做起。
后来,看完美国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这本《拖延心理学》,深入了解拖延心理以及打败拖延的方法后,和小伙伴组团实操训练半年,发现很多方法确实有效,逐渐也在摆脱拖延病症。
这是我根据理论与自身实践总结的精华:
1个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个对策—— “知己知彼”是解决打败拖延前的认知问题;“百战不殆”是提出的实操性对策
3个法宝——唤醒行动意识、提升时间效益、做好心态管理
6个方法——5分钟循环行动法、单点式专注法、神圣停顿法、定时任务法、价值提升法、积极暗示法
接下来我将根据具体案例进行解读阐述,希望帮助更多的人打败拖延。
“知己知彼”:你和拖延之间差一个认知问题
很多朋友和我聊起日常生活的状态,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拖延症患者,也觉得这是小毛病,人人都会犯,不必大惊小怪。但是长时间下去,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因此,打败拖延的第一步是解决认知问题。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反过来控制拖延行为的发生。
清楚自己有没有进入这样的怪圈,了解你自己,了解拖延症,并意识到它对你产生的影响和危害,你才会有这个意识去打败它。接下来我将从下面三个方面去论述。
①了解拖延:你是否在拖延怪圈?
下面就是3层循环怪圈,你可以通过它来检测自己是否属于拖延症患者。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应该早点开始来着”
领导安排了任务,一开始信心满满想着早点开始,相信自己可以有条不紊地做好;过一阵发现该做的还没做,情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最后又是拖延循环,导致自己心情萎靡。
“我得马上开始”——“不怕,还有时间”
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过去,开始想:不行了,我得马上开始。可是闺蜜突然来叫我去野餐,安慰自己:先去玩吧,反正还有点时间。抱着一点希望拖延下去。
“希望没有人发现”——“我无法专心享受任何事情”
随着时间的拖延,还是没有什么进展和眉目,你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窘境,表现出自己忙碌工作的样子制造假象,掩藏内心的羞愧。
更甚者,会因为拖延,而无法专心做任何事情。很多人想要放下手边的难问题,试图采用看电影逛街等娱乐方式轻松自己,但发现自己根本不快乐,更多的是担忧负疚。
我将书中提到的三种怪圈对应总结成为三种症结:开始困难症、专注困难症以及透支消遣症。
第一种就是难以开始型,怎么也开始不了,一推再推;第二种则是开始行动,但是因为旁事而分心无法专注;第三种则是选择消遣方式逃避任务,进而造成拖延。当你发现自己处在以上拖延怪圈中,那么你就可以判定自己是一个拖延患者。接着需要知道,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拖延心理呢?什么原因导致你拖延呢?
②认清自己:为什么你会拖延?
在书中提及到影响拖延的因素有:满足感,性格和原生家庭。但是我想在这里排除不可控因素,主要从可控因素去分析,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对成功所需的能力缺乏自信
很多时候我们拖延是没有设立合理目标,导致自己无法按照预期计划行动。长此以往,就会失去信心,由“我本可以”的心态变成“我不行”。
对要去完成的任务有反感心理
如果领导交给你一个本身有难度的任务,可能你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引起内心的恐惧,认定事情完成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结局也一定不会好,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动手完成,造成拖延。
目标和回报遥远,认为事件无意义
我们追求的是即时满足感,提起兴趣去做的事情一定是对自己有利的。如果这件事对我们没有什么物质性奖励或者精神意义,我们便不愿着手去做,从而导致拖延。
无法自我约束,容易因旁事分心
当我们在同一时间遇到多个问题,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干扰,无法专注去做目标任务;同时,还会因为别人的要求不好意思拒绝,而放下手边的事情。没有办法有效管理时间而成为拖延者。
以上四类就是生活中造成拖延的主要原因。当我们找到原因之后,你就能清楚的感知自己属于哪种类型,从而对症下药。
最后我们还需了解拖延带给我们的危害,否则将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打败拖延这个坏习惯。
③你与拖延:拖延正在“摧毁你”
外在后果
大学的一个同学毕业工作后,因为自己的拖延,不能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最后被公司解雇,而且是在拿年终奖前被炒鱿鱼,自己以前的奖金也付之一去。
内在伤害
长时间的拖延,行动效率低下,你会逐渐失掉自信,产生悲伤内疚的情绪,甚至觉得自己不曾尽情享受生活,破坏内在的满足感;重度拖延者还会产生抑郁症,威胁到自身生命安全。
这张图就是拖延会产生的伤害和影响,大家可以看图,我就不赘述了。
“百战不殆”:与拖延症“循环战斗”的3个法宝
我们解决认知问题后,接下来就是执行力的问题。
在这里为何提到”循环战斗“”百战不殆“的原则呢?拖延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时常反复出现,是需要我们不断克服的。所以3个法宝和6个方法需要大家不断应用去实践的。
唤醒行动意识
拖延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想法多但行动力差。所以第一步就是用行动去影响意识,唤醒行动意识。在这里根据书中的理论总结2个实操小方法。
① 5分钟循环行动法
书中提到一个重要概念:“未来折扣”。
当一件事或者一个目标其时间设定在很远的将来,那么它就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从而使这件事情看上去没那么重要。相反,一些时间很近的目标则感觉更为清晰而紧迫。
所以不要设定长期目标,学会用短期满足唤醒行动意识,先完成,再完美。
每当我们想要完成一项目标任务,不是去想“我要工作”,而是应该去想我这项工作的前5分钟做什么。
举个例子。
你想要起床写论文时,不要想写论文这件事,应该先去执行起床穿衣洗漱这项任务,然后再想下一个5分钟的行动。
循序渐进的将”5分钟“连续下去,慢慢地这项任务也就按时完成了。
这个方法会让你唤醒行动意识,用行动影响意识,也就是让你开始行动,这往往是成功摆脱拖延的第一步。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很多人喜欢拖延,他们对于手头上的事情不是做不好,而是不去做,这是最大的恶习。”所以5分钟循环行动法,会让你进入行动模式,从而告别拖延。
②单点式专注法
书中提到,我们很多人因为分心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拖延。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弃“更多”,更多的信息,更多的选择,更多对时间无意义的消耗.。
“单点式专注法”能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多项事务中专注处理一件事,逐渐戒除拖延。
美国作家莎朗·沙兹伯格在《一平方米的静心》这本书曾提到有一个艺术家,经常有未完成的工作,家里邋里邋遢,他还借着看电视方式,逃避拖延带来的罪恶感。
后来接受作者的咨询之后,开始学会专注一个月时间只处理一项工作,后来他的生活有了质的改变。这就是单点专注法带来的益处和影响。
当我们被众多事务包围的时候,一定先从中找到最关键的任务,然后先按时完成它,再专注于其他任务。这样会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摆脱拖延恶魔。
提升时间效益
在唤醒行为意识之后,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管理好时间,提升效率。因此,我将从神圣停顿法和定时任务法去解读如何提升时间效益。
①神圣停顿法
《拖延心理学》中提到:在人的一生,时间感是会随着人的生理发育、成长而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年龄段,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时间感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拖延患者来说,不仅要在年龄段上培养时间感,同时在日常处理事务中,也需要培养时间感,也就是提高对时间的敏感程度。
生物学家将我们大脑的计时能力分成三个“域”。一端是生理节奏的“域”,控制我们的周期睡眠和清醒;另一端是毫秒计时“域”,负责精细的运动任务;中间部分由秒到分的区域,是间隔计时“域”,可以感知时间流失的系统区域。
为了能够培养我们的时间感,我们就需要下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正念,这就是书中提到的神圣停顿法。将正念察觉带进自己平常生活中的一种方法。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呢?
当我们在五分钟之后想要跨出第一步时,你有可能被某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吸引眼球,或者是好看的杂志封面,或者想起某个人,忘记自己下一秒的任务。
这时,在从事下一项活动时,有意识地停顿片刻。让自己回到当下时刻,和自己的身体建立“连接”。
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时间感,不被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激发我们大脑中可以感觉时间流失的间隔计时“域”,从而达到提升时间效益,避免拖延发生的效果。
②定时任务法
快速完成一项任务就要定时定量。那如何创建时间,提升定时能力呢?书中提到了制定非计划任务清单。
我们制作计划,没有到达预期效果,很容易失望。因此心理学家尼尔·费奥发明了“非计划清单”,就是每周日程表,列出你必须做的事情。了解你每天的时间安排必做任务后,还有多少时间用于达到自己的目标,用于自我监测。
其次,在做到心中有数后,可以将自己的空白时间进行再调配,同时将自己达成目标后的小时数进行记录,作为有形的证据说服自己的消极情绪,会逐步提升时间效益,增加自信。
再次,提高自己对时间的判断能力,经常将完成时间的预测与实际实际使用时间做对比。
例如,你预估这项工作多少时间完成,再看看实际运用多长时间。这样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也能更好的进行定时任务的分配,从而形成日习惯,摆脱拖延坏毛病。
做好心态管理
本书的序言中提到: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让你消除拖延,而是希望你能够更加接受自己,能够与自己像老朋友一样和谐相处,通过这样的心态来缓解拖延的惯性。
作者其实是在通过心理角度让我们认识拖延,从而更好地接受自己,然后慢慢缓解拖延惯性。
摆脱拖延是一项长期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去坚持。因此,我总结了价值提升法和积极暗示法来帮助大家做好心态管理。
①价值提升法
很多人对成功完成任务缺乏自信,其实就是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
书中作者提到一个信念体系: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实际上因为我们自我价值感低,所以否定我们的能力,进而才会降低行动力,形成拖延的坏习惯。
所以,想要建立自信,提升价值感,我们就需要反推理论。积极表现,提升能力,进而提高自我价值感。
那如何有动力积极表现呢?学会降低自己的期待值。
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曾说:“在我21岁的时候,我的期望值成为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
当他患上绝症的那一刻,他不再抱有期待,反而成就了自己。
我们做很多事情,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和期待,或是追求物质奖励,或是精神安慰,但是这样的结果反而不容易坚持;当我们期待值降低,反而能把事情做好,还能增加信心,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感。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瑟夫·费拉里曾经提出一条“拖延公式”,用于描述造成拖延症的原因。
U=EV/ID,其中,U 代表效率,E 是对任务取得成功的信心,V 是对整个任务感到愉快的程度,I 代表参与者对外界影响的敏感度,D 是获得回报的时间。
由公式可知:参与者的自信心越足,对任务的愉悦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战胜拖延症。其实自信就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所以降低期待以后,当你开始积极表现,不断提升能力,获得一定的价值感之后,就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中,从而成功缓解拖延惯性。
②积极暗示法
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当我们主观已肯定事情的存在,自我暗示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定势,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潜意识的作用,增强自信,同时积极暗示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按时完成任务,会不断引导我们摆脱拖延坏习惯。
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到“共时性原理”,指的是“有意义的巧合”,用于解释因果律无法解释的现象。内心期待的事情,随后在外部的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二者却没有逻辑自洽关系。
例如“说曹操曹操到”,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期待,积极暗示,然后潜意识会形成强烈的心理驱动,引导行为动机产生。
心理学上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倾向,自觉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
因此,自我的积极暗示比他人的劝说和指示作用大得多,我们要利用好这种引导方式。
积极暗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完成:
正面引导自己克服拖延,不要强调负面信息,拒绝说“我没有完成”“好失败”
给自己快乐、自信与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我今天成功完成任务”
积极投入到好的学习或工作环境,利用他律不断暗示自律
结语
《终结拖延症》和《拖延心理学》这两本书我都看过,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后者通俗简单,实操性更强。因此,强烈推荐大家读一读,终身受益。
“拖延不是病,拖起来真要命。”希望我们都能慢慢摆脱拖延的坏习惯,拥有自律而自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