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手记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发布者:  时间:  浏览:2020-08-24 10:24:43


文章来源网络

我觉得自己非常差劲。

我本来想做这件事的,但我又怕……”

这些对自己某方面不自信,或是在做出决策前犹豫不决,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的想法很多人都遇到过。我们通常将它们称为自卑感

这种感受在不同人生阶段、生活场景中都可能出现,看到优秀的同龄人时、工作受挫时、觉得自己能力低下时……它也会出现在各种身份的群体中,不管是普通人、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业务能力超强的爱豆。自卑感贯穿我们成长的始终。

自卑感究竟是什么?现代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将其定义为一种类似于自己没有价值或只有很少的价值的主观感觉 

阿德勒提出,人在开始生活时即具有自卑感,它是人人都会有的感受,并不需要为此羞愧或更加自卑,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正确理解和面对它。 

阿德勒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自卑与超越理论的提出最初来源于他本人的成长经历。阿德勒的家庭富裕,但童年生活并不快乐。因为患有佝偻病,无法自由行动,而他的哥哥却是聪明伶俐、身体强壮,使得阿德勒时时刻刻处于哥哥的压迫下,敏感而自卑。

四岁那年,阿德勒亲眼目睹了弟弟罹患绝症死亡,五岁那年,他自己又因肺炎而差点死去。

这场病成为他生命的转折点,从此以后他将克服童年时对死亡的恐惧、对身体的自卑作为自己生活的目标,发誓要做一名医生。经过在校期间的努力,他进入医学院学习,而后如愿进入医院工作。

后来的阿德勒,虽然身高仍然十分矮小,却不再因为身体的缺陷而感到自卑,而是不断努力探求生命,在事业和学术上都有所成就。自卑和超越的理论与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他本人也是后人在追求卓越人生时值得借鉴的对象。

 

下面来看自卑与超越思想的主要内容:

 我们为什么会自卑?

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

阿德勒认为,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为了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人们就产生了一种名为追求优越性的欲求。

追求优越性,简而言之即希望进步希望达到理想状态。年幼的孩子渴望学会语言,以便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诉求;少男少女希望能拥有美丽的外貌以吸引他人的关注;职场中人们希望拥有更出色的业务能力,创造更多的价值……各种身份、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都具有自己理想的那一面。

追求优越性的欲求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满足的,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难免存在差距。当人们无法成为理想的自己时,自卑感就产生了。对于阿德勒而言,他希望自己能够和健康的哥哥一样行动便捷,而同时觉得自己又丑又矮,于是时常感到自卑。

 

如何应对自卑感?

 

自卑感的出现代表着对自己缺陷的察觉和对改善自我的渴望,因此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就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摆脱自卑感主要有两种路径:直接解决让我们自卑的问题,向理想自我迈进;或是通过补偿的方法间接解决。但补偿有真假之分,真正的补偿能够解决问题,虚假的补偿则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真实补偿

举个例子,一个为外貌感到自卑的孩子,他可以选择直接解决自卑感来源——改善外表来克服自卑;也可以通过拼命学习,在学业成就上获得认可来补偿外貌上的自卑,也即在A处自卑,在B处追求优越的间接补偿。阿德勒正是通过间接补偿,通过出色的学业和事业,来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虚假补偿

直接解决问题以及真实的补偿往往需要敏锐的自我觉察能力、勇气和执行力。很多人面对自卑感时因为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或是为了自我保护,会采取回避的态度,进行虚假的补偿。

最常见的表现有身体不适、拖延等等。在不擅长的考试前如愿以偿地发烧、肚子疼等等是不少人都有的经历,用身体不适作为正当理由来逃避痛苦的学习和过程;拖延仿佛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疾病,一方面,如果我没有一直拖着,我肯定可以成功这类想法可以作为有效的心理安慰,帮助减轻实力不足带来的自卑感,另一方面,拖延时我们处于一种将要开始改善自我而还未做出行动的微妙阶段,前者带来追求优越的满足感,后者避免了行动上的艰苦,因此拖延格外令人上瘾。

显然,这些虚假的补偿都只能维持一时,自卑感很快会再次出现,或者说从未真正消失。如果持续性选择逃避,就会一次次陷入程度更深、持续时间更长的自卑感中,发展成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很容易与自卑感混淆起来,但自卑情结的出现已经代表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卑情结是指当个体遇到自己当前无法应对的问题时,坚信自己真的无法解决问题的消极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他们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丧失了向前迈进的勇气,长期处于消极的状态中。

自卑情结下人们的常用思考模式是因为有了A,所以我做不到B”。比如说因为我不好看,所以我没法获得成功因为我不好看,所以没人会喜欢我”……

自卑情结下人们常常画地为牢,然后找各种借口向自己和别人解释为什么自己不能迈出这个狭窄的圈子。以旁观者的角度看来这些借口往往缺乏逻辑,毫无因果关系,但当事人却容易沉浸其中,错失成长的良机。

 

 

@Juliette Barbanègre

 

优越情结

自卑情结会在心理上给人带来沉重的负担,没人能长期承受消极的自我评价,因此它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心理状态——有自卑感的个体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使自己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中。这种状态能让痛苦人们省时省力地进行心理补偿。阿德勒将其称为优越情结

人们常说越吹嘘什么就越在意和缺乏什么就是优越情结的一种典型表现。此外,优越情结也时常表现在傲慢自大、自吹自擂、专横跋扈等行为中。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夸耀自己的不幸,简而言之即卖惨。卖惨的人往往想要借助自己的不幸来体现自己的特别,也想用不幸这一点来压制别人。如果一个人公开向别人表示他对自己的外表有多么自卑,那别人只能小心翼翼地安慰他,竭力避免提起这个让他悲伤的话题。卖惨者将自己自卑的方面暴露出来,作为武器用以支配他人,实现自己的优越感。

 

 

对生活的启示

阿德勒认为,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归于三大主要问题的范畴内——职业问题、社交问题及两性问题。自卑和超越作为贯穿人生的主题,应该运用于以上三个主题中,帮助我们获得更幸福的生活。

人们选择职业可以是为了克服自卑感。比如体弱多病的孩子在长大后选择成为医务工作者来克服在健康方面的自卑感,或是成为画家、作家,通过无限制的艺术创作来补偿身体上的限制。

职业选择也可以帮助人们追求优越感。如果优越感来自于管理支配他人,可以从事教师、管理等职业;若优越感来自于对未知的探索突破,则可以成为科研人员……在选择职业前我们不妨深入了解自己最需要在哪方面克服自卑感,或是最重视哪方面的优越感,也即认为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从而选择相应的职业。

人需要在社交中获得归属感,从而更舒适地在社会中生存。研究表明,归属感与自卑感之间存在负相关,归属感越强,自卑感就越弱。稳固和谐的家庭、坚固的友谊、志趣相投的团队成员等等,都能帮助缓解自卑感,这些社交关系也能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助我们一臂之力。

婚姻和恋爱关系也是帮助克服自卑的一种有效途径。人们常选择在某些技能或性格特质上符合自己理想自我的人作为伴侣,间接满足自己对优越的追求。恋人间的互补也能作为一种补偿机制,用自己擅长的部分给对方的劣势提供支持,促进双方的共同成长。

自卑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受,它并不是什么难言之隐,通过了解其本质、了解内心自卑感的来源,用实际行动去克服和补偿,我们一定能够克服自卑,向理想自我迈进。

小丘说

接受和面对自卑,是克服自卑的第一步。阿德勒花费了很多时间来探索内心,寻找和理解自身的人生意义。相信他的经历,一定能让我们有所感悟。

作者/老王

编辑/也就不用讲

美编/Ma 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