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美园

被伤过的心,还可以爱谁?

发布者:  时间:  浏览:2022-03-03 15:34:28


 

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作者苏金刚

 

 

  女孩小云来找我,说希望通过咨询成长,让我帮她变成一个内心不渴望真爱,可以在关系里逢场作戏,进退自如的人。

理由是她谈了一场失败的恋爱,失恋让她痛不欲生。对她来说,深爱=伤害。要避免不再受伤,就要隔绝爱。

在她的咨询目的里,起码看见了两个情感线索。一是她极度需要关系,二是她惧怕深度关系。要关系但不要爱。因为痛过,所以拒绝。

想起一句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话乍一听,像创伤后的应激反应,还该给几分同情的。但作为有福尔摩斯精神的我,不得不提出几个疑问:

1.为什么是你被咬?

2.真的是蛇吗?

3.是什么获益,让你用十年抵一朝?

对于第一点,我想每个受伤的人,都应该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自己会受伤?这不是要绝对的内归因,而是保留对自己的好奇心。试图追溯,探究一下自己的受伤。

曾奇峰老师说只要有防御就不会有创伤,只要自我还在那里,就不会有创伤。

如果你是一个自我功能还良好的人,那么这时候的伤害,就不排除有自己想要主动拥抱的嫌疑。

 

 

1.你需要那个疼痛

 

当我听小云谈起9岁那年,父母离婚,妈妈离开家的时候连告别都没有,头也不回的就走了的场景时,我并没有太多意外。

原本最信任,也唯一可以信任的妈妈,突然离去,可想而知那是怎样的恐慌和痛苦。

在这份最初的依恋关系里受了伤,就形成了一个原始信念:爱的结果是伤痛。或者说,爱和疼痛紧密相连。

这样的信念会成为烙印一样的存在,在之后的亲密关系里重复。她意识层面渴望美好的亲密关系,不被抛弃的,安全的。

但潜意识里,她其实渴望一次又一次去体验那个疼痛之爱,被所爱之人抛弃,伤害的疼痛。

因为当一个人由于各种原因突然失去了所爱之人后,ta是依然可能永久保存并再次拥有所爱之人经验中的重要部分的。从而使得丧失的巨大痛苦,变得令人能够忍受。

      

就像一遍一遍地感受妈妈头也不回地抛弃自己的场景,因为在那个场景里,她和妈妈以伤害的爱连接着。

再体会到失恋,被爱人伤害的感觉,正是她所熟悉的亲密模型,伤害的爱。

在这段受伤害的关系中,小云真的是在爱么?爱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爱上的是疼痛,那么蚯蚓也会被改造成咬人的毒蛇。

如果爱上的是疼痛,那么也就没兴趣去爱真实的一个人。

分离后的痛当然是必然存在的,但那个痛的程度却是在她想象上不断加码的。不断的自我催眠分离后的那个痛苦万分。

于是即便再相爱,也要让爱变成恐惧,再用恐惧去隔离关系。最后分离的结果也就得以呈现。获得了可以正大光明不再爱的通行证

的人是不“敢”再爱了,有的人是不“要”再爱了。

看似前者是恐惧,实则是自我的需要。后者看似是欲望,实则才是真的恐惧。恐惧失控,恐惧想象的破灭。

我的一个男性来访和我说他过年又被家人催婚,但他已铁了心做不婚主义者。

——我不想结婚了,因为我再也遇不到像她那样的姑娘了,我不会再爱上除她以外的任何人了。

 

他的声音轻飘飘地流出来,心灰意冷的笃定。

——你怎么这么确定?

——对,我知道是这样的。

——你断了所有后路啊?屏蔽了一切可能性。

——没人能再带给我那样的爱情的感觉的。没人。

他低垂着眼睑,无比坚定的语气好像把自己和整个世界都隔绝开了。以那样的一个,不容反驳的,拒绝的姿势。像一个被封存在玻璃罩里的人。孤独落寞又难以靠近。他的爱情,貌似绚烂又壮烈。

在明知道不久会产生异地分离的现实情况下,他还是无可自拔地爱上了她。就像我们拦不住一个决意赴死的少年一般。

于是他对她展开疯狂的追求,忘乎所以地倾倒着他的热烈,舔狗一样拜倒在她的脚下任由她谩骂一小时,也满怀乐意。

这段仅维持了几个月的短促恋情,让他充满前所未有的体验,激情,新奇。

但即便如此,结果依然改变不了她执意要出国的事实。她只是不冷不热地丢下一句话:我并没有觉得很爱你。

人一走,关系便断了。他陷入到无尽的绝望中。她的轻视比起对他的伤害,似乎更像一个魔咒,让他无法忘怀。

 

我们的无意识总是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加精打细算。它早已为了配合这出壮烈赴死的英雄戏,指引他找到了这段明摆着不会有结果的恋情。

这样的热烈,喷发式的厚重情感,只能宣泄在短暂的关系中。而长久的关系里,必然充满着双方人格深度的暴露和交合。

这样的交合过程,会不断彰显出彼此的困难,风花雪月的幻梦必将破灭。

对他来说,要保持爱情的美好幻想,对关系的完美幻想,最好的办法,便是不再去爱。保留着这段夭折的恋情的感觉,哪怕是痛的,也是美的。

爱情的感觉很美好,他让人饱尝亲密关系的融合之美。但这样二元的关系,要走向婚姻,是需要双方能在现实世界中,绑定在共同的目标之上的。

在这个基础上,双方都有能力获得相应的社会身份,体现个人价值,通过符号性的规则,走向关系稳定发展的婚姻中去的。

而这部分的稳定,则可以固定二元关系中不稳定的情感部分。爱情中幻想的完美部分,在破灭后才能得以被转化,被涵容。

一个人若只能停留在浓烈的爱情感觉中,而无法产生实际的行动,推动发展。那么这个爱也只能停留在幻想层面,而无法落地。

 

           

 

2. 控制感比获得感更让人安心

 

前面我问的第三个问题是,是什么获益,让你用一朝抵十年?

一个人用一次的伤害,就切断了未来所有的可能性。这么不划算的买卖,如果对他没有好处,他又如何坚持的了?

对很多人来说,能控制结局,比享受结局安心得多了。

用一次疼痛,拿到了受害者的资格证。这个位置妥妥地稳定着你。更加可以大张旗鼓地实施你的各种控制了。

通过不进入关系,是保持对这个关系的最稳定的控制。

因为一旦进入关系,就会面临不知道什么样的变化,她无法面对亲密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人是复杂多变的,那么关系就可能会失控。

与其进入之后面对变动所带来的挫败或无力感,不如直接选择不进入。那么这个结果也就可以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了。

一个人格足够成熟的人,是能把生活中的很多不确定性确定下来的,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找到一种胜任感。

人依赖于与和他人的关系。我们想要在他人的世界里是重要的,我们也想感到他人的出现在我们的世界中是重要的。      当我们能够独自站立时并且从自己的内部寻求力量时,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基于我们的完整,而不是我们的缺失。所以恐惧使我们不敢直面真实。

即便我们需要亲密关系,也不敢放任去投入,为了绕开那个恐惧,我们选择放弃自己的需要。包裹起自己,以求自保。

就像厌食症的病人,用拒绝食物来抵抗自己对爱的需要。通过无限降低自己的请求来削减自己的欲望。在你的想象中,这样自己就可以无欲则刚了。

然而,这是多么无力的选择。

 

              3.你在对谁忠诚?

 

或许这样无限度地降低自己在关系中获得的享乐的可能性,主动去承担受虐受苦,可以让你在精神上成为英雄。

每个人,人手一个自己的剧本,真的是挣扎有时,英雄有时。

曾奇峰老师说:任何心理创伤,都必须有所谓受害者的“配合”,才能够完成。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人用中国话骂你,你会觉得受到伤害,但是如果他用你不懂的俄语辱骂你,你可能完全一点感觉也没有,伤害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 受到爱的伤害不想再爱的人,只要能够理解到伤害ta的人不是别人,而是ta自己,ta才能够重燃爱火。

 

不管你是不敢,还是不要,不愿走向其他的深度关系,就是在忠诚于父母。而没有对自己忠诚。

重新踏上你的英雄之旅,这次的旅程,从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开始。看见你恐惧中藏着的渴望,坚硬里饱含的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