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返校复学,新的“换挡期”即将来临。“史上最长的寒假”即将结束,同学们将陆续返校,大学生对复学既充满期待,又感到困惑:“学校的防控措施严不严格,我怕自己被感染”“回学校以后,生活作息一下子调整不过来”“进校就不能出来了,隔离那么久,怎么排解?”……面对同学们的这些困惑,我校学工处、心理咨询中心结合实际,为返校复学后的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一.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1.学生面对学校生活:一时不能适应紧张、快节奏的状态。宅家期间,不少学生养成了晚睡懒起的生活习惯,线上学习9:00开始,每节课30分钟左右,学习时间短,学习强度不大,相反休闲娱乐时间多。返校复学后,紧张的学习生活势必会打破学生假期养成的作息生活习惯,学生重新恢复适应紧张忙碌的学校学习生活节奏,需要有一个自我调节适应的“心理缓冲期”。不少学生开学初会对学校生活不太适应,出现诸多心理问题。
2.面对学校防疫:产生截然不同的应对心态和行为。一些学生会对防疫工作产生麻痹思想,认为上学意味着疫情危机就不存在了,不必再大惊小怪,故而会对学校提出的严格防疫措施产生抵触情绪,比如课后避着老师摘下口罩,课间又成群嬉戏,课后近距离相伴而行,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不上心,甚至会对抗;相反,有的学生在疫情期间因为亲眼目睹至亲或好友因得新冠肺炎重症去逝,由于经历生离死别的痛苦,看到学校同学老师个个佩戴口罩,看到校园浓郁的防疫宣传氛围,看到隔离室、晨检午检,会产生莫名的恐慌,严重者会食之无味,甚至失眠。
3.面对学习任务:产生学习焦虑。防疫期间学生采取线上学习方式,自觉的学生掌握新知比较扎实,而那些向来贪玩,平时学习成绩差、学习不够自觉的学生, 加上家长忙于工作,无更多精力和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对于缺少自律的学生,一开学发现与班级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差距越来越大,会产生自卑心理。面对老师的提问、检查,面对日益频繁的测验和考试,内心会特别害怕,尤其是毕业班学生,面对升学竞争压力,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从而出现头痛、紧张、出汗等现象, 如果不加以心理辅导,还可能引发其它的身心疾病。
4.面对交往:引发内心不适甚至交往困难。复学后,每个人都成了“蒙面大侠,看不到真面目,又不能近距离接触,不能多交谈多沟通,口罩与物理距离无形中也隔开了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渴望与同学近距离接触而不能,渴望与老师近距离接触而不能,种种不能会引发内心的不适感、孤独感、无助感,时间久了,还会引发交往困难,心里自闭等一系列后果。
二.学校进行心理干预措施:
复学以后,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生的心理“复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
1.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是一个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给部分学生带来焦虑、烦躁、失眠、恐慌等情绪。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启动四级联动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组织开展各种有利身心健康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实施心理团体辅导,预防或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发生。通过板报广播、校园网站等多种渠道,发布疫情防护知识、心理科普类文章等,科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积极面对压力,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和接纳自己的心理状态,增加心理韧性,进行自我心理保健,确保学生在疫情过后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2.重点排摸,开展危机干预特殊帮扶。对目前学生心理状态进行摸底调查,做好学生心理状态的及时汇报,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重点排查返校后情绪强烈,尤其是有家庭感染或接触史的学生,还要关注原来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或自身性格比较敏感、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学生,以及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家庭不健全、没人照料 或父母自身有不良心理的学生等等,及时建立心理档案,及时支持帮扶。
3.求助有道,全面建立心理服务网络。除定期开放学校心理咨询室,安排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疏导以外,充分利用校内外心理辅导资源,开展心理服务。 落实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班主任辅导员与班级心理委员,寝室联络员,启动四级校内联动机制,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情绪波动,做到早发现、早反馈、早防范、早干预,防止学生因严重的心理障碍引发危机事件。
4.规范教学,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学后,学校要按照相关规定,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心理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多方力量,深入学生内心,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得力,行动上落实,形成强大合力,才能夺取战“疫”和“复学”的全面胜利。